李玫瑾:最重要的是教孩子如何去愛,而不是如何去贏

中國心理學會法律心理學分會副會長、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、中國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會副會長李玫瑾教授,作為“中國犯罪心理畫像第一人”,經常作客今日說法等媒體,在馬加爵、藥家鑫案中的評論也頻頻出圈。她的神奇故事在公安大學學生中流傳,課上往往座無虛席。
 
李玫瑾教授立足于40年研究基礎,一直致力于揭示:社會問題是人的問題,人的問題關鍵在早年,早年的重點在家庭。
 
 
01 健全的家庭≠健全的家庭教育
 
絕大多數家庭是溫馨健全的,絕大多數的孩子都是懂事的。
 
所以關于家庭教育,很多人不認為自己有問題,因為虎毒不食子,父母肯定都愛自己的孩子。
 
可是李玫瑾教授用實例告訴我們,“家庭健全不等于健全的家庭教育”。
 
乳兒期,是孩子建立情感依戀和情感聯系的時期,所以良好的親子關系至關重要。
 
一些家長認為,家庭中是不是應該有家庭成員的分工?孩子早年都是媽媽管,那爸爸干什么呢?
 
爸爸們一定要做到:
 
在孩子六歲之前,當著孩子的面好好愛媽媽——也就是說,不要把兩個人的關注點都集中在孩子身上,不要讓孩子覺得“我才是家庭的重點,你們都要照顧我”,形成自我中心。
 
媽媽照顧孩子的時候,爸爸照顧媽媽,然后媽媽還要告訴孩子,“咱們也要幫爸爸“,所以家里應該形成循環(huán)鏈接的關系,而不是形成一個中心的關系。
 
這個過程中,隨著年齡增長,孩子的情感會發(fā)展:
 
他先找準一個人,當情感得到滿足時,就開始關注一家人,包括爺爺奶奶、姑姑叔叔,進而產生以家族為聯結的親情。
 
當他產生親情之后,會走出家門,很快跟小朋友融在一起,把身邊的小朋友發(fā)展起來,從同伴兒、伙伴兒再發(fā)展到朋友,這個過程從小學一直持續(xù)到中學,進而建立起友情——這時候的友情往往是一生中最穩(wěn)固的,因為他對朋友的情感依戀恰好到了高峰的程度。
 
再到后來為人父母,就知道了父母不容易,這時,只有當一個人有愛的關系的時候,才會知道責任和約束。
 
 
02 輸不起的不是孩子,而是你自己
 
只能做最優(yōu)秀的那個,當第二名就是失敗者——在孩子的成長中,這是一個很危險的信號。
 
其實,這樣的孩子有很多:在取得一定成績后,一旦失敗,便會產生心理落差,從而也不敢面對曾經夸贊過自己的家長。很多孩子甚至因為成績下降或成績不好而極端的選擇結束生命。
 
無數令人痛心的案例擺在眼前,無疑是給所有父母的一個警示:一個輸不起的孩子,將來也很難贏。比起成績,孩子的身心健康更加重要。
 
所以,理性看待輸贏,是孩子從小就應當學習的一堂課,也是孩子在人生這條道路上必須要明白的道理。
 
孩子與這個世界的關系,源于孩子與父母的關系。所以很多時候,孩子的輸不起源于父母的輸不起。李玫瑾教授指出,人的心理有發(fā)展順序。
 
任何生命都是一個過程,生命的發(fā)展是軌跡式的,人的命運取決于早期。我們講,心理的問題一定要往前走,也就是說,要讓孩子很好地發(fā)展,一定要在十年前就做很多事情。
未成年人是被動的弱者,所有的問題是身邊成年人造就的。
 
李玫瑾教授曾在演講中用一段話來說明:
 
我的胃口是喂出來的,我的脾氣是帶出來的,我的觀念是嘮叨來的,我的殘忍是孤弱無助熬出來的,我的無恥是百般遷就溺出來的......
 
有一位企業(yè)董事長通過《今日說法》的記者找到李玫瑾教授,他說:“李老師,我這兒子老偷錢,我想領他來見見你。”李玫瑾教授跟他講,“你兒子不用來,你來就行。”
 
什么意思?問題在他身上,不在孩子的身上。
 
 
 
 
03 沒有人性的教育“殺人不眨眼”
 
人性的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。大家肯定會說:什么叫人性?人性這詞太大、太復雜。
 
李玫瑾教授講的是最基礎的人性,也就是情感。
 
馬加爵在逃亡期間,在海邊錄了一些話,其中一段是給大姐的:
 
“大姐你一直這么關心我,但我從來不跟你說太多,不愿跟你說真心話,我這人就這點不好,心里想的總不說出來,但現在我告訴你,我有一個問題想不通,那就是人活著究竟是為什么?現在我明白了,人活著在于人生有真情,人生的意義在于人間有真情,我知道我錯了。”
 
馬加爵的話不禁讓人感慨,人這一輩子,愛是最基礎的。
 
一個人長大的每一天,有多少人為我們提供支撐?吃穿用度都是爸媽做的嗎?不是,那是全社會很多人努力才有的,是整個社會在支撐。
 
整個社會的支撐,就是一份情。人這一生如果沒有情,不就成為一個純粹的動物了嗎?
 
二戰(zhàn)后,有位中學校長僥幸從集中營里逃了出來,他給所有老師寫了一封信,述說著自己親眼見到了人類不應該見到的事情——
 
專業(yè)的工程師、學識淵博的醫(yī)生、訓練有素的護士、本應單純的高中生大學生,卻在做著殺人犯做的事情……
 
請幫助我們的孩子成為具有人性的人,讀、寫、算只有在能使我們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時候才具有重要性。
 
 
 
 
04 不被尊重的孩子,也不會尊重別人
 
保護孩子的前提是尊重,要給孩子自主的選擇權。
 
經常遇到很多咨詢,比如:我這孩子馬上要考大學了,你說他考什么專業(yè)?哪個專業(yè)更有發(fā)展前景?
 
李玫瑾教授指出哪個專業(yè)再有發(fā)展也不見得適合他,你得問孩子自己想干什么。
 
許多家長從小在被管制的環(huán)境中長大,不懂孩子也有選擇權,等到孩子慢慢變得叛逆后又非常后悔。這種類型的孩子問題的出現一定跟父母的失誤有關,父母的失誤一定是獨裁。
 
一個從小沒被尊重的,沒有感受過快樂的人,如何會有健康陽光的心態(tài)?一個沒有被親人善待過的人,如何會去善待別人?同樣,不被尊重,怎么會自尊?又怎么會尊重他人的權利和生命呢?
 
成人給了孩子什么,孩子就回報給成人什么。
 
因而,在現代生活中,學著去體會孩子的心理,特別重要。
 
 
05 性格比智力更決定命運
 
性格這個東西,現在越來越被忽略。許多家長常掛在嘴邊的是:我這孩子學習分數、我孩子上什么學校...
 
多檔知名綜藝節(jié)目制作人馬東曾說:中國父母最可怕的地方就是把自己成長中的焦慮轉移給了孩子。
 
“我們小時候沒考上好大學,就想讓孩子考上985、211;我們小時候成績不如別人,就想讓孩子一定要爭口氣,超過別人家的孩子;我們沒過上安穩(wěn)的生活,就催促孩子一定要過上理想生活……”
 
這些問題其實意義不大,因為智力是天生的,不是教出來的。那什么是后天可為的呢?就是性格。
 
一個人成年后,在廚房里做廚師和在實驗室里做科學研究,本質上沒有差別,都可以養(yǎng)活自己,都可以活得很有尊嚴。
 
差別是什么?差別在于這個人是否可愛,能否幫助別人,對別人有無愛心,而不是他所到之處皆讓人痛苦。
 
很多罪犯之所以犯罪,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性格缺陷。
 
性格是后天形成的社會行為方式,雖然我們需要聰明,需要分數,需要學歷,但那不是最重要的。
 
一個人可以沒有很高的學歷,但他得善良,這種善良既能救別人,也是他自己的一個福分。
 
有些人很傻,傻得大家都可以占他便宜,但正因為大家都占他的便宜,大家發(fā)現你不用躲他,結果這個傻人身邊有很多的人。
 
很多人很精,所有便宜都讓他搶先,周圍的人跟他在一塊都吃虧,所以大家都離他遠遠的,這個人身邊最后卻沒有什么朋友。
 
 
 
 
06 與其教孩子如何去贏,不如教他們學會去愛
 
作為家長,總是希望孩子什么都好,只能第一不能第二,其實就是在教孩子去贏。但是,在孩子漫長的人生當中,贏只是最后的結果,除了贏以外還有很多更加重要的事需要做,還有很多更重要的能力需要孩子去學。
 
最好的教育,不是教孩子如何去贏,而是讓他們學會去愛。
 
很多孩子在成年之后遇到了各種人際關系問題:工作上處理不好同事關系,生活上處理不好親密關系,學習上處理不好師生關系、同學關系等等,究其原因,都是因為愛的能力的缺失。
 
弗洛姆在《愛的藝術》一書中提到:
 
“愛首先不是同一個特定的人的關系,它是一種態(tài)度,一種性格傾向。這種態(tài)度和性格傾向決定了一個人同整個世界的關系,而不是同一個'愛的對象'的關系。”
 
愛是一種成熟的、具有創(chuàng)造力的能力。它是在孩子每一次成長中克服分離的唯一正確途徑。我們教孩子贏,只是在教孩子用勝利喜悅掩蓋分離的焦慮與恐懼,但是喜悅過后,下一次的分離,孩子依舊沒有力量與能力去面對。
 
但是,會愛的孩子,是內心充盈的、有溫度的,是有足夠力量的。
 
無論身處何種困境,這種飽含善良、有趣、溫和的溫度都是幫助孩子化解外界一切棱角的武器。
 
柔軟有愛的能力,才是幫助孩子更好地向前走的不竭動力。
 
告訴孩子,你可以不優(yōu)秀,但你不能不會愛。贏未必可喜,輸未必可悲,勝負并不重要,跌倒了站起來的姿態(tài)才最重要!
 
 
 
塞繆爾曾說:
 
“世界如一面鏡子,皺眉視之,它也皺眉看你;笑著對它,它也笑著看你。”
 
同理可明,孩子的問題反映出來的其實都是大人的問題——孩子就如同大人的一面鏡子,皺眉視之,他也皺眉看你;笑著對他,他也笑著看你。
 
作為家長,唯有不斷建設自己,以更高層面之心為心,方能不斷地引領孩子行走在正確的康莊大道上,做自己人生與事業(yè)的董事長!
 
作者/孟蔚紅     來源/成都晚報    文案、編輯/如意

版權免責聲明:本站除成功案例之外,部分文章內容轉載于互聯網,本站對文章內容觀點保持中立態(tài)度,僅供網友學習交流之目的,如有侵權,請原創(chuàng)作者持相關證明聯系刪除。

?